01
进入到新年的第一周,全球前十大市值企业排名出现了一点小波动。
台积电掉到了11名,榜单前10除了沙特阿美都是美国企业,并且几乎都是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这些企业的名字也如雷贯耳,比如说纳指七姊妹,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只有一家企业可能没多少人听过,它叫博通。
这是继英伟达之后,又一家市值迅速跨入万亿美元俱乐部的企业,在过去两年内,博通股价从450美元暴涨到最高1851美元。
在2024财年,博通实现了516亿美元的净收入之外,业绩增长非常稳定,每个季度都在增长,并且毛利率就没有低过60%。
这种增长的稳定性几乎超过了99%的半导体企业,因为过去两年是半导体行业的下行周期,日子并不好过。
那么,博通是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并且保持了不错的毛利和净利润率呢?
02
我想,促使博通增长的一大原因,是他跟英伟达在AI芯片上形成了错位竞争,吃到了AI爆发的红利。
如何在原有巨头的阴影下快速成长,这是许多企业都要面临的课题。
答案无非两种,一种是直接和巨头硬碰硬,这种失败的风险太大,另一种是和巨头错位竞争,形成互补,这种失败的风险小,但要求在刚开始的时候,定位就要清晰,博通选择的就是这一种。
作为AI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英伟达早早布局AI,凭借着GPU和CUDA生态,牢牢占据着主流市场。
目前,能够跟英伟达在专业领域进行直接竞争的企业,确实还找不到。
英伟达GPU的最大好处就是通用性很高,可以适用于各式各样的AI应用场景,但可能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贵,产量有限。
Meta为了买35万张英伟达的H100,花费了全年净利润的四分之一,妥妥的给英伟达打工。
这个时候,市场就需要一种英伟达GPU的平替版,就有点类似中国的“国产平价替代”,博通的专用AI芯片就是处于这样的定位。
跟英伟达GPU的通用性不一样,博通的专用AI芯片,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处理某一类特定的场景,特定的AI工作,干活儿特别高效,价格还很便宜。
所以,博通的专用AI芯片和英伟达的GPU,更多的不是直接竞争,而是错位竞争。
虽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英伟达的GPU来发展AI,但也有一些特定的场景只要专用AI芯片就够了。
博通从2014年开始研发专用AI芯片,在过去十年里和客户进行深度合作,开发迭代了适用于某一类特定场景的定制化产品。
这些布局随着这两年AI的爆发,彻底给释放出来了,从2024财年看,博通在AI上的营收增长了220%,AI业务占到了总营收的35%,博通虽然归属于半导体这个赛道,但并不能被看做是一家纯半导体公司。
03
当然,博通能成为万亿企业,不只是因为AI的爆发。
事实上,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行事作风与常规的科技巨头不太一样。
这也是博通的另一大特别之处,常规的科技企业扩张主要是靠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而博通的扩张,主要是靠收购。
其实,原本的博通是另一家公司,现在的博通,本质核心是安华高。
听起来可能有点绕,我们一起追溯一下历史。
在1999年,惠普公司大重组,把很多非核心的业务都拆分出来,成立了一家独立的新公司,安捷伦科技。
到2005年的时候,安捷伦又把半导体业务打包卖给了私募股权公司KKR和银湖资本,成立了安华高。
2006年,马来西亚出生的美籍华人陈福阳成为了安华高的新CEO,他的到来拉开了安华高的并购之路。
因为他过去一直都负责财务这条线,是一个典型的从CFO做到了CEO的职业经理人,陈福阳来到安华高之后,就把它变成了一家不太像半导体的公司,更像是一家投资公司。
安华高怎么实现业务增长的呢?
就是邻居囤粮,我囤枪,一旦到了经济危机或者半导体周期下行的时候,我就出门抢邻居。
为了节省开支,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陈福阳还要求安华高减少研发投入,这跟传统的半导体公司在研发支出上投入大笔资金完全不一样。
可能在陈福阳的理解中,邻居花大代价去试错,研发新的技术就等于是为我准备的。
于是,从2013年到201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安华高豪掷80亿美元,并购了5家企业。
其中的LSI公司就是黄仁勋在创立英伟达之前工作过的公司,LSI的主要业务就是给客户做定制芯片的设计。
正是这个业务的独特性,让安华高乃至后来的博通开始切入到定制AI芯片的领域。
当然,在并购的过程中,安华高绝大多数资金都是向银行和投资人借的。
所以,在并购完成后,陈福阳就会迅速卖掉非核心业务,裁员,减少研发支出,还钱给银行,自身只保留赚钱的业务。
到了2015年,安华高宣布以3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博通,创下了当时科技界最大金额的并购。
当时博通的体量远大于安华高,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蛇吞象收购案。
但为什么博通的股东和管理层愿意卖掉公司呢?
1、安华高出手很大方,给出了溢价,并且承诺了管理层的股票待遇。
2、银行和投资人因为之前安华高几次收购之后的还款信用,愿意出资借款。
3、博通和安华高在业务上有互补的地方,并且有很多相同的客户,合并之后他们能给客户带来更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议价能力更高。
4、博通当时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在网络芯片上打不过英特尔,在手机芯片上被高通吊着打。
所以,在短暂的谈判后,博通就同意了安华高的收购,安华高非常顺利的用现金加股票,以及银行借款的方式完成了蛇吞象。
安华高也改名叫博通,陈福阳也成为了博通的掌门人,然后就是熟悉的裁员、卖掉不赚钱的非核心业务,还钱,准备下一次的收购。
至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陈福阳几乎不怎么插手,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赚钱的,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并且因为源源不断的收购,自身整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更强了,毛利率反而进一步提升。
到了2017年,陈福阳更是企图用1300亿美元收购手机芯片巨头高通。
假如收购成立,这就是商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案,但是,最终这个收购方案被国家力量否决了。
当然,收购高通失败之后,陈福阳开始转变方向。
在此之前,博通一直靠整合并购在纯芯片领域扩张,但随着定制芯片业务的增加,陈福阳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客户正在寻求定制自己的芯片和软件。
于是,博通开始转向,把目光转向了AI和软件领域。
在2018年,博通花了180亿美元收购了软件供应商CA Technologies,正式涉足电脑软件行业。
一年后,博通又以107亿美元收购了赛门铁克的企业安全业务,进一步增强软件领域的实力。
2022年,博通再次以610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公司VM ware,进军服务器虚拟化市场,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三大收购案。
在豪掷千金之下,博通逐步从重资产的半导体产业横跨到轻资产的软件与AI行业,开始了软硬件结合。
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实在2017年前后,前沿的AI科技发展已经有了隐隐崛起的趋势,博通靠收购搭上了AI这趟快车,靠着收购得来的定制芯片的业务和能力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2024财年,博通的半导体业务实现了301亿美元的营收,软件业务特别是定制AI芯片的营收达到215亿美元,同比大涨196%。
04
当然,博通的崛起之路跟传统的科技企业完全不同,一路都是靠着收购完成了业务的并购、整合和增长。
但是,这反而对经营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因为不管是收购之前的目标选择和市场分析,还是收购之后的资源整合,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难度非常大。
能够在吞并多个公司之后,还能够保持健康、持续的增长,我更认为博通的核心能力不是产业技术,而是在并购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并且,从2017年博通收购对象的转变,我们就能看出来端倪,他们的眼光都不只是停留自己的产品上,而是盯着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上。
所以,经营真的没有所谓的教科书,也没有绝对正确的规范。
有时候,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贴近市场的脉搏,同样也能取得不可思议的成绩。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