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的商业史,虽说江山代有人才出,能上得了台面的企业家多如过江之鲫,但是黯然退出的企业家也是多如牛毛。
能够穿越30载而屹立不倒的,更是屈指可数,比亚迪的王传福正是个中能人。
在比亚迪迎来第5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的里程碑,成为全球第一家达成500万目标的新能源车企的时候,王传福的哽咽却更让我为之感动和好奇。
什么样的人,才能造就今天的比亚迪呢?
在20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形成热潮。
此时的王传福,已经在电池研究领域沉淀了多年,1993年,王传福放弃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主任的铁饭碗,被深圳比格电池聘请为总经理。
同一年,潘石屹、冯仑做起了房地产买卖;俞敏洪办了英语培训班新东方,段永平已经推出了小霸王,也是在那一年,太太口服液正式面世。
来到深圳两年后,王传福再次砸掉了稳固的饭碗,自己创业,他在深圳莲塘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公司的名字就叫比亚迪,主要业务生产电池。
当时,中国的电池市场基本上都是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王传福只能捡别人不要的业务开始积累。
在1995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看到一则新闻,内容是出于环保考虑,日本考虑放弃镍镉电池。
王传福意识到,日本的退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产业承接的好机会。
但是,承接需要融资,比亚迪缺乏资金,王传福想了各种办法,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表哥,当时做房地产的“百万富翁”吕向阳。
吕向阳其实也不懂电池业务,但几乎就是本着对王传福的信任和了解,他以250万投资入股,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这笔钱成为了比亚迪起航的开端。
凭借着劳动力优势,以及王传福的技术能力,比亚迪用人力接力的方式,只用了100多万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节约了2000万的投资,并且随着需求的提升,通过招聘更多的低成本人力快速增加产能。
在巨大的成本优势之下,比亚迪电池一路高歌猛进,同时也奠定了比亚迪一路传承的战略方针:总成本领先战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比亚迪逆势卖出1.5亿块电池,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电池制造商。
不到五年时间,王传福完成了从国企员工到电池大王的华丽转身。
但故事并未结束,王尔德说:“不要因为你已经走了多少步,就忘记了改革的方向”。
在电池领域已经取得惊人成绩的王传福意识到,电子产业,特别是手机电池会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价格战,比亚迪也会一同衰落,除非转型或者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那么,这条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呢?
王传福沿着电池业务的市场线,以及比亚迪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进行延伸,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汽车。
当时的西安秦川汽车正在寻求买家,王传福判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将会高速成长。
他认为,比亚迪在保留原有电池市场的造血能力上,在巅峰期转型,通过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配合电池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可以把汽车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同时,借助于进入汽车产业,锻炼自己的整车制造能力,配合电池业务积累的经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大有作为。
在20年前,王传福就已经把目光看到了20年后,提前在新能源汽车上押下重注。
于是,收购秦川汽车,就成为比亚迪切入汽车产业最合适的机会。
但王传福以为的顺其自然,受到了股东与股民的巨大反对。
你电池业务做的好好的,突然干起了汽车,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但是,在王传福的坚持下,比亚迪顶着反对声,斥资2.7亿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比亚迪股价顺势暴跌。
这一年是2003年,特斯拉成立的同一年。
股民的反对并不是全无道理的,他们既担心比亚迪经验不足,更是担心比亚迪坚持不下来。
在比亚迪造车的第二年,代号316的新车在上海隆重发布,然后,一亿多的研发费用换来的结果就是经销商跑了一半,剩下的经销商也对这辆车没什么信心。
2005年,比亚迪汽车继续亏损,幸好有电池业务和手机代工的输血让王传福决心下大力气搞研发。
2006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一款新能源汽车F3e,然后因为过于超前,F3e几乎找不到买家。
2008年,比亚迪又推出了第一款混动汽车F3DM,这款汽车的命运叫好不叫座,最终销量只有几百台,比亚迪亏了十几亿的研发费用。
王传福在回忆那段艰难岁月的时候说:“很多车企陆续放弃了插电混动的研发,我们内部也有好多人提出来,要不放弃算了,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做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做错了,我也认。”
为什么呢?
不是王传福有多神奇,而是用钱烧出来的答案。
王传福基本上每年都把比亚迪赚来的现金流投入到汽车业务的研发中,研发投入几乎每年都高于净利润。
他们已经把所有可行的路线都试了一遍。
跌跌撞撞中,比亚迪来到2010年,在这一年,比亚迪卖出去了52万辆汽车。
王传福觉得有所起色,但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一年52万的销量是比亚迪在2010年-2019年的最高点。
在这10年时间当中,一家企业的业绩销量顶点,竟然只是第一年创造的成绩,此后9年再未超越。
特别是2018年,中国品牌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下跌到28%,沦为配角,这是中国汽车的至暗时刻,也是比亚迪的至暗时刻。
所以,王传福也感叹,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
从2011到2022的12年里,有11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净利润,甚至是净利润的26倍。
一直到2020年,随着病毒暴发的还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20年的技术沉淀、试错、坚持,比亚迪终于等到春天。
2021年5月,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从2003年到2021年,王传福足足等了18年。
2022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从100万到300万,王传福等了18个月。
2023年8月,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从300万到500万辆,王传福只等了9个月。
从贫瘠到富足,从无名到盛名,比亚迪从一家干电池的小工厂,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霸主。
这是比亚迪的成功,但更是王传福的成功。
一个企业能到达的高度,就是企业创始人自己的高度;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坚持和眼光,决定了一家企业究竟能够走多远。
今天,我们谈及阿里会想到马云,谈及华为会想到任正非,谈到比亚迪也会想到王传福。
一个顶级企业的标志,就是企业家、创始人的特质会融入到企业的DNA中紧密相连。
那么,王传福的特质是什么呢?
第一个特质、是理工男对技术的追求。
从电池到汽车、从电机到半导体,比亚迪在王传福这个技术带头人的坚持下,始终在啃硬核的技术。
今天的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过千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王传福知道技术的重要性,愿意砸下重金。
第二个特质是有全局视野,站在未来看今天。
在电池事业处于鼎盛期,王传福力排众议进入汽车产业,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
很少有人会在生意兴隆的时候想到我要转型,我要找下一个机会点,更多人是想我辛苦了这么久,终于可以享受了。
在拥有整车制造能力之后,王传福又放弃传统汽车,押下重注All in新能源汽车,王传福认定,清洁能源才是未来,这又是一次2选1的抉择。
而在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布局中,王传福一开始是用低成本的人口红利,做到成本领先战略。
后来,王传福转换思路,用理科生的人才红利布局全产业链,开始涉足技术领先战略,在技术铺开到全产业链的时候,又思考怎么用品牌营销给自己助力。
这让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时候,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
没有这种对事物未来趋势的大见识,王传福不可能看到中国汽车行业的机会,也不可能看到新能源汽车的机会。
对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见识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具备“以终为始”的思维,站在未来看今天。
而王传福的第三个特质,我想应该是他的全力以赴和长期坚持的目标感。
2008年,闻名全球的股神巴菲特,在李禄的推荐下,看见了比亚迪。
随后,巴菲特砸下重金,投资比亚迪,并且爱惜羽毛的老爷子,一度为比亚迪的汽车站台。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的决定,为什么巴菲特敢在2008年就投资比亚迪?
我想,从巴菲特严格的投资标准中,我们能看到一点。
被投资公司必须要有诚实能干的团队,以及卓越的领导者。
巴菲特在投资中,非常看中企业的经营者,他说,如果没有正直、善良、能干的人来经营,是不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对于那些值得信任的经营者,你甚至可以把女儿交给他托付终生。
我想,在20年如一日押注新能源汽车的历程中,王传福的坚持和全力以赴,已经证明了他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可以被托付终生”的人。
放弃铁饭碗创业,在电池领域取得成就后,又居安思危,在事业的高峰期转型汽车,在无数人的质疑声中,王传福在关键决策保持着果断和坚决,既成就了比亚迪,也成就了自己。
我想,对我们很多创业者来说,虽然我们眼前有着无数困难,但只要无所畏惧,穿过凛冬大雪,一路坚守远眺,我们终能等到春暖花开。
这是比亚迪和王传福的经历,也是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不断向上升级的缩影。
希望未来中国能多出一些这样的企业家,把自身融于企业文化,用眼光赢在未来,用坚守让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用奋斗换取应得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