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一期间里,我重温了一些经典著作和理论,当我读到波士顿矩阵的时候,结合今天视播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和变化,以及走访众多学员企业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很多创业者都有一个宿愿,就是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做出来的业务和产品,能够得到用户长周期的使用,能够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保持稳定。
但之所以叫宿愿,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周期,特别是当时代车轮不停向前的时候,千亿级公司没落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思想包袱越重,没落的越快。
所以,为了应对市场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变化,让企业能够跨越周期,经营者和学者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比如说布鲁斯·亨德森创建了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顿矩阵,波士顿咨询公司就是以波士顿矩阵为基础,逐渐成为一家顶尖咨询公司。
当然,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波士顿矩阵并不难理解,很多企业即使不知道什么叫波士顿矩阵,也在运用它的原理。
什么原理呢?
02
波士顿矩阵的核心,就是找到了两个评判的纬度。
一个是代表企业竞争实力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创造利润的能力就越大。
另一个就是代表市场引力的“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越高,为了维持销售增长,达到市场占有率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就越多。
从这两个纬度出发,企业把产品划分为四类:
第一是明星产品:销售增长率快,市场占有率高,就像明星一样火爆,它可能会成为企业的现金流产品,需要加大投资。
第二是金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但增长缓慢,这样的产品就明显过了最火的阶段,但市场份额稳定,不需要增加投资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成为支持其他产品的后盾。
第三类是问题产品:增长快,但市场占有率低,也就代表产品的前景不错,但因为营销或者是公司投入不够,没有真正打开市场。
第四类就是瘦狗产品:增长慢,市场占有率又低,没办法给企业带来收益,这类产品就应该早点被淘汰掉。
一般来说,产品成长阶段都是从问题产品到明星产品,再成为金牛产品。
这么一规划出来,有了数据和模型的验证,企业就知道资金要投在哪些产品上,哪些产品有问题还需要改进,哪些产品应该放弃掉。
波士顿矩阵对于很多创业者最大的启发之一,就是有一个评判的参考标准,不用成为一个迷信自身产品的创业者。
在我走访交流当中,遇到过很多产品型创业者,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无比自信,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当然,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要对自己的产品保持自信。
但如果迟迟打不开市场,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那就可以通过波士顿矩阵,从一个更加形象的角度把自己产品做重新的评判,是不是没重视营销,怎么重新分配资源。
同样的,如果公司利润都依赖金牛产品,那就要提前布局,找到下一个明星产品。
03
当然,我们经常讲,任何商业模型都只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更好的进行决策和判断。
波士顿矩阵同样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容易让人过于重视产品,忽视了业务本身,包括行业、市场的变化。
假如公司的产品都萎缩了呢?客户对产品没有意见,但就是减少需求了呢?
这时候,企业怎么办呢?
这其实是我最近走访交流当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我们一些学员过去合作的客户逐渐减少需求,从千万级别一下子降到百万、十万,甚至是不需要了,不管你有什么产品,我都不要了。
这个时候,只是纠结于产品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就是再好的产品,行业发生变化,需求转移了,那也无济于事了。
所以,这就提醒了我们一点,产品背后是什么?是需求,是服务的对象、应用的场景。
我们在思考怎么去做产品布局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要去思考业务的方向和逻辑。
有时候,不是产品不努力,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去找到新的业务,新的服务对象。
04
那么,企业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逻辑转到新业务上去呢,怎么诞生新的明星产品?
这就要考验企业对产品延伸和全域营销两大基本能力的提升。
很多企业过去长期服务于某一类客户,习惯性根据客户的要求把产品越来越限制在某一个场景,某一个领域。
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学员过去服务于房地产企业,不管是做配套,还是做广告、做设计,都是对标房地产,跟我介绍的时候,也强调我们是专注于房地产的企业。
当然,专注于某个领域其实没有问题,它符合我们讲的STP原则,把市场做细分,让自己定在一个更有优势、更专业的细分领域。
但是,当这个领域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企业就一定要挖掘产品背后的能力,我们所面对的应用场景和领域是不是可以扩大,是不是可以延伸的更广?
我的品牌、我的领域可以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但是在我的所有业务当中,我要去根据应用场景去增加品类,确定主要的品类方向。
我要去了解数据,在某一段时间里,哪一些业务来的需求量更大?这些客户都在做什么项目?他们会把产品用在哪里?
这个时候,从我的客户实际需求中,我就能发现很多种应用场景,这就是企业新的机会,把产品背后的能力做迁移。
就像我们前几天单仁行聊到的投影仪,投影仪是一个产品,家用投影也是一个应用场景,但当今天这个场景的需求减少了,行业饱和了,同时,产品本身又很难在短时间、低成本满足用户更高的要求,那很显然,这就成为了一个伪需求。
但是,投影背后的能力是什么?
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积攒的镜片、光机和整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这样的能力能不能应用在其他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的车载投影场景?
答案是当然可以。
当然,这样的需求从哪里来?我怎么知道哪些应用场景有机会?
这就是企业在今天视播时代下必须要具备的全域营销能力。
因为只有通过全域营销,特别是利用视频化的内容和直播构造的场景在全域平台建立账号,获取流量和数据,企业才能拿到稳定的询盘和线索,才会有更清晰的用户画像和市场洞察。
比如说我们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询盘做统计,哪些行业或者那一类场景的需求明显在增加,我们再进一步追踪用户,了解他的详细需求,确定产品能不能满足。
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内容推广的重点侧重到这些场景和应用当中,观察数据和询盘的变化情况,判断未来有没有可能继续增长。
这就是一边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不同的需求,确定产品能够扩展的潜在应用场景,一边通过全域营销用内容来检测业务布局是不是真的有结果。
在视播时代下的竞争格局,不只是关心产品的迭代,更要理解产品一公分,应用一公里;用户一公分,需求一公里是如何应用的。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