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双十一结束了,就像一个平淡日子的结束。
作为研究互联网营销18年的专业机构,确实难免有一种唏嘘感。
很难想象在2015年的双十一,阿里会专门批下大量的预算请来全球各地的顶级明星,专门举办一场天猫双11狂欢夜,甚至马云也会亲自下场表演,目的就是让所有人记住天猫双十一,记住阿里。
彼时的阿里如日中天,一人独占超过6成以上的电商市场份额,放眼望去,连一个有点威胁的对手都没有。
腾讯放弃了电商,默认了自己没有电商基因、京东在3C电子做着防守、字节跳动准备发布一款叫“抖音”的音乐社交软件、那家叫拼多多的初创公司还在农村里乱转,卖点可怜的水果拼团生意,比起阿里,顶多算个蚂蚁。
所有人,特别是阿里人都无比相信,消费会一直升级,电商会永续增长。
遗憾的是,后一句话目前来看是成立的,但前一句的错误判断,让阿里跌落神坛,也让双十一难回从前的辉煌。
从2014年到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乎翻倍增长,但线上实物零售额的增速更加迅猛。
从2014年的2.7万亿,一路增长到了2023年的15.4万亿,翻了近乎5倍,远超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
线上零售的占比也从个位数,发展到了今天的25.7%,超过四分之一。
不管是增长率,还是规模,电商的蓬勃发展都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正常速度,即使是B端的大宗交易、定制化交易也在转变路径,逐步从线上发起。
这样的增长和规模,哪怕是把国家统计局的各种行业数据翻遍,也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行业。
02
但是,增长的另一面,是整个行业的洗牌。
2021年初,蚂蚁金服即将上市,巴菲特的老搭档,顶级投资人芒格出手投资阿里。
随后,在4月,阿里因为垄断被开出了182亿的天价罚单,当年的双11狂欢夜也被取消了。
2021年的双十一,天猫公布了最后的数据,从11月1日到11月11日的总成交额是5403亿,依然创了新高,但同比增长只有8.5%(2020年是4982亿),对比一下,2020年的增长是85%。(2019年是2684亿)
到了2022年2月,芒格谈到阿里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
“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投资,至少目前来看,买入阿里的风险不是很大。阿里有竞争优势,哪怕是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领域,也极具优势。”
然后,这一年的双十一,阿里不再公布双十一的成交额,只剩下了什么破亿品牌增长多少多少的传统艺能。
加了两次仓的芒格老先生可能有点没忍住,在2023年Daily Journal的股东会上,芒格对阿里的评价是这样的:
“投资阿里巴巴是我犯过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我被他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迷住了,但我没有意识到,他们仍然只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
今年的双十一,阿里、京东同样没有公布具体的成交额,取而代之的是“依旧增长的品牌、破亿的品牌”这一类的喜报。
讲句老实话,这种数据连提的价值都没有,今年双十一把时间拉长了到了一个月,又没有对比的标的和期限,它能不增长吗?
就像那句话说的“我知道他在撒谎,他也知道我知道他在撒谎,但他还是撒了“。
更为真实的数据是什么呢?
贝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超过75%的中国消费者对双十一感到兴奋,2023年,这个比例只剩下53%,同时,愿意在双十一增加支出的消费者占比也从51%降到了23%。
再根据星图数据,2023年双十一期间全网商品销售总额1.14万亿,增长了2%,甚至不及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的增速。
那么,2024年呢?
各位想一想,你觉得是2023年更好,还是2024年更好呢?
03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好像确实是做到了“一鲸落万物生”,
在2023年,阿里的GMV大约是7.9万亿,紧跟其后的是拼多多的4.1万亿,京东第三3.7万亿,抖音电商第四2.7万亿,快手电商第五1.18万亿。
阿里不再是一家独大,不管是拼多多、还是抖音电商,增速都非常迅猛,甚至从股价上来说,拼多多一度压过阿里,成为中国电商的老大。
拼多多崛起的重要因素,是经过长年累积的资本投入和市场推广,把“低价”这两个字变成自己植入消费者心智的关键词。
在疫情之后,消费升级也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变成了消费分化。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低价成为了全社会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抖音电商不同,它用短视频和直播迭代了过去的图文媒介传播,用算法推荐机制的“货找人”迭代了传统电商平台的“人找货”。
代表着“用户兴趣”的内容,孜孜不倦地探索用户的喜好,完善每个用户的标签,同时,每个创作者的内容又在帮助平台识别帐号和用户的专业标签。
只要当标签相同,兴趣相符,算法就会把用户推荐给各个领域的帐号,也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内容如果围绕着目标用户相关的行业特征、职业背景、场景需求和解决方案,或者是跟我们业务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反复触达目标用户,实现需求和供给的高效匹配。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抖音改变的是“需求侧”和“匹配机制”,通过内容识别用户兴趣,从而找到精准的目标用户。
拼多多改变的是“供给侧”,把用户需求丢给平台商家,准确点来说,这些平台商家更像是供应商,因为谁的价格更低,谁就会被平台选中推流,在平台的指挥下进行生产和备货。
当然,一切行动听指挥,利润也得听指挥,用户有任何不满意,拼多多客服可以越过商家直接给用户仅退款。
如果做不下去,那就有请下一位能做的商家上台。
平心而论,抖音的算法和用户生态很难复制,但拼多多的低价和仅退款却很好复制,我把用户当祖宗,当上帝不就行了?
所以,在2024年,我们发现了电商行业呈现了一副吊诡的生态。
数据在增长,但平台们陷入了严重的内卷和焦虑,用户被低价满足之后,又开始抱怨商品的质量,过去风光的带货主播排着队被枪毙,品牌商经历仅退款和低价之后,对微薄的利润,甚至没有利润苦不堪言,又反过来去卷产业链。
所有人在存量的市场里拼着刀子内卷,但即使是举起低价和仅退款的招牌,用户、商家、平台好像也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于是,仅退款和低价又被默认取消,这一年好像白干了一场。
那么,谁又应该来对此负责呢?
04
重新回顾双十一,我们能体会到双十一的辉煌和创新,电商平台从无到有建立起了行业的标准和基础设施,哪怕是后来者,也在创新传播媒介,在传统电商“人找货”的基础上,融合了短视频直播的“货找人”,大大提升了供给和需求的效率,顺带让便捷的物流贯穿了整个中国,用电子支付创造了“无现金社会”。
但我们也能看到双十一的失落,低价贯穿于每一天,消费者对双十一早已不再感冒,产业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在内卷和竞争,尽管拼劲全力,但好像还是在重复造着轮子。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并且社会消费的需求还在修复当中,商品的供给早已饱和,真正的核心是匹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幸好的地方在于,电商的增长依然在持续。
今年1—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89万亿,同比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是25.7%。
传统电商的狂欢双十一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们来到了视播时代,中国电商仍然有庞大的基本盘,还有增长和创新的动力,以及全域营销的新方式。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